欢迎访问南阳市残联--平安建设官方网站~ 无障碍声明 | 邦邦听图客户端下载
平安建设您当前的位置为:首页>专题栏目 > 平安建设

【防疫小贴士】认识残疾和疫情带来的影响

来源:南阳市残联 发表时间:2023-01-19 浏览次数:156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中国残联融媒体“防疫小贴士”栏目将持续编发防疫知识,做好残疾人的疫情防控引导和服务。

残疾人与其他人一样,其生活和工作都在疫情中受到巨大影响。然而,残疾人在疫情之中需要的服务和社会支持在“量”方面多于普通人,在“质”方面更需专业化,这些因素都导致残疾人疫情防护面临更复杂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位残疾人都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即:

1、更好地认识残疾,接纳自己,建立自信;

2、更清楚地了解疫情给自身带来的挑战,为自己和家人搭建防疫体系,主动抗疫;

3、全面地掌握防疫知识,做到科学防疫。

认识残疾

残疾的定义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残疾人界定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对残疾的定义是,“身体结构、功能的损害及个体活动受限与参与的局限性”。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加以理解:

残疾=身心损伤、功能的损害+个体活动受限+社会参与的局限性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残疾人在理解自身障碍时就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思考,认识到“残疾”是一个受到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不可过度强调或者否定其中任何方面。

联合国于2006年颁布《残疾人权利公约》,我国于2008年签署并批准,其对残疾的定义是: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是人的身心功能障碍与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互相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两者的定义高度一致。这一定义颠覆了“残疾”就等于个人损伤的传统认识,强调环境中的物理障碍、态度障碍及其他各种障碍是制造和放大残疾的重要因素。


我国残疾人基本数据

现行权威数据由普查结果依据抽样调查推算而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分别为:视力残疾1263万人;听力残疾2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各残疾等级人数分别为:重度残疾2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残疾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每16人中就有1名残疾人,且每年新增残疾人约200万。

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分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6341-2010-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残疾类型以社会功能障碍为主来确定,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各类残疾按社会功能障碍的程度划分,每类残疾划分四个等级,各对应不同程度自理能力,一级为极重度,二级为重度,三级为中度,四级为轻度。

疫情给残疾人带来的挑战

疫情给残疾人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威胁。本部分从身心健康、社会-经济状况、照护-支持体系等多方面简要归纳残疾人面临的威胁,为残疾人全面了解自身处境提供参考信息。

疾病威胁

疫情给许多残疾人带来的最直接威胁是增加了他们患病以及病情加重的风险。部分残疾人感染传染病的风险更高。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部分残疾人在落实防护措施方面面临挑战。例如,一些孤独症儿童不愿意戴口罩或难以适应口罩带来的憋闷感。再比如,视力残疾人多借助触摸感知事务,因此增加了接触病毒的风险。还有一些残疾人常常需要接触式协助,如他人的扶助和引导带路等,这些环节都可能增加感染病毒的几率。

残疾人在获得健康生活方式方面面临更多限制,因此可能暴露在更高的健康威胁之下。一些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久坐、久卧,相对普通人更容易患上肺部疾病、糖尿病、心脏病以及肥胖症等常见病。一旦感染传染病,这部分残疾人也更容易患上各类继发性疾病和并发症。

药物短缺与滥用不少残疾人需要长期服药或用药,如一些精神残疾人、部分智力残疾人、伴随慢性病或罕见病的残疾人。对于这些人群来说,治疗的连续性至关重要。在疫情期间,因为社区封锁、滞留异地、医院停诊、物流中断等原因,需要持续服药的残疾人可能面临缺药断药问题。此外在疫情居家隔离期间,一些人在用药时不再遵从医嘱,药物(特别是精神药物)滥用成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风险

在疫情期间,所有人都难免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对于一些残疾人来说,健康状况不佳,生活压力增大,支持服务获取不便,心理负担更加沉重。

一些残疾人活动和交往范围受到限制,原有生活和社交规律被迫改变,自身抑郁情绪无法得到有效调节。比如,智力残疾人的社会交往范围往往较窄,在社交中更依赖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疫情期间由于防疫需要,智力残疾人的许多社会交往和户外活动被迫中断或转移至线上,部分智力残疾人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及情绪负担。

居住在机构中的残疾人则面临更大的挑战。机构实施的诸如限制探视和禁止举行集体活动等措施,在一些情况下会对机构内残疾人的心理状况产生复杂影响。

社会-经济方面的威胁

虽然近些年我国残疾人的社会-经济处境已经有了大幅改善,但是相比非残疾人,残疾人的社会-经济处境仍相对弱势。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残疾人的就业、收入、生活质量受到巨大影响。

疫情防控期间,一旦全社会实施交通管制、小区封控等措施,常态下为残疾人提供支持的亲友、志愿者等支持角色陡然中断,残疾人因此不得不完全依靠各类商业服务将所需物品配送到家。这样的变化大大增加了经济困难残疾人的生活成本。

在疫情形势好转、各行各业开始复工复产之际,残疾人面临的社会-经济挑战往往持续存在。残疾人和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也面临很多困难,对于创业和自谋职业的残疾人而言,也面临经济压力。相比非残疾人,残疾人受以上情形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靠临时性措施缓解困境的难度更大。

沟通与社交方面的挑战

残疾人虽有身心某方面的功能限制,但在长期生活中大多都发展出适合自己的交流方式、获取信息的方法以及社会关系网络。这些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方法往往十分有效。然而,残疾人的方法通常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可能严重降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视力听力双重残疾人与周围人的交流往往依靠触觉,用手触摸他人的手势、口型以及盲文点字显示器来了解对话者的意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人佩戴口罩、尽量减少肢体接触等防控措施就可能让这些沟通方式无法施展。许多听力残疾人靠阅读唇和手语与表情配合来理解信息,口罩也会成为疫情防控期间交流和社交的重大障碍。一旦以上的沟通方法无法施展,影响的不仅仅是残疾人之间的日常社交活动,残疾人与社区工作人员、医生、心理咨询师的沟通也将难以进行。

照护-支持体系面临的威胁

照护是指由监护人、日常照料者、其他家属以及非近亲属的第三方给予残疾人提供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支持的服务。

残疾人可能因疫情流行面临居家照护中断。可能的情形包括:监护人或其他照料者因确认感染而接受隔离治疗;监护人或其他照料者疑似感染接受医学隔离观察;监护人或其他照料者有疫区暴露史、有与确诊病人或疑似病人接触史,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监护人或其他照料者为医务工作者(含医、护、技、药)和科研人员、乡镇(街道)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等,因防疫抗疫工作需要以及其他因疫情影响不能完全履行抚养和监护责任。

影响残疾人照护支持体系的因素还包括关键支持服务停止运转,残疾人家庭安全防护能力不足等常见因素。


来源:中国残联研究室